1956年2月24日,距离苏共二十大闭幕仅剩一天时,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突然进行了一次令人震惊的行动。没有任何预兆,赫鲁晓夫命令专车接送与会的苏共中央委员会成员们,带他们到一个秘密的会议地点。那些委员们还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,赫鲁晓夫却已经坐上了主席台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,突然抛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“惊天大瓜”——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》。
在这次发言中,赫鲁晓夫毫不留情地否定了斯大林的功绩。对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贡献、以及在工业化和农业建设中的成绩,他以各种半真半假的证据逐一进行辩驳。赫鲁晓夫声称,卫国战争的胜利并非斯大林的英明领导,而是苏联的纵深地理环境与寒冷冬季带来的自然优势;至于工业化的成就,则是人民通过血泪和牺牲创造出来的“虚假景象”。赫鲁晓夫的言辞几乎把斯大林的一切贡献都抹去,他甚至声称,斯大林独断专行的作风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,斯大林因此变成了一个自私、阴险、专横且冷酷的暴君。
展开剩余84%赫鲁晓夫的攻击并没有停留在表面,他的讲话极力渲染了斯大林的恶行。在赫鲁晓夫的笔下,曾经是苏联缔造者的斯大林,变成了一个毫无良知、无情冷酷的魔鬼。赫鲁晓夫甚至感叹道,苏联能够在斯大林这样的“魔鬼”领导下幸存并日益强盛,简直是上天的恩赐。
在赫鲁晓夫暴露这些内部矛盾时,西方的媒体立刻开始热烈报道这一事件。远在中国的毛泽东,尽管早已预测到斯大林去世后的局面,但赫鲁晓夫此番彻底抹黑斯大林,依然让他感到惊讶。毛泽东担心赫鲁晓夫的这一举动不仅极其冒险,也令他在政治上的智慧产生了疑问。赫鲁晓夫这次爆料,显然不仅仅是对斯大林进行指责,更是为自己的政治野心铺路。
那么,赫鲁晓夫为何会做出如此大胆且激烈的行动?他的背景又是什么样的呢?
赫鲁晓夫,原名约瑟夫·维萨里奥诺维奇·赫鲁晓夫,1898年1月2日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煤矿工人家庭。年轻时,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业,成为一名矿工。凭借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不公的反抗,他很快成为了矿区工人的领袖人物。1917年,随着二月革命的爆发,苏维埃的影响力扩展到乌克兰,赫鲁晓夫顺利加入了当地的共产主义力量,并成为了鲁钦科夫煤矿的苏维埃代表。
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,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,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并迅速在党内攀升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他不断晋升,直到1925年,被任命为斯大林的组织部副部长,后调任基辅担任党内要职。正当他步步高升时,赫鲁晓夫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:他放弃了政治上的高位,选择去莫斯科深造。
虽然组织方面曾多次挽留,赫鲁晓夫最终还是去了斯大林工业学院深造,这个学院是专门培养未来干部的地方,类似于苏联版的翰林院。赫鲁晓夫从一个地方领导人,带着大员的身份进入这样一个学府,显得颇为屈才。然而,这也正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。
在斯大林工业学院,赫鲁晓夫与布哈林支持者的思想斗争如火如荼,而赫鲁晓夫凭借自己在地方上积累的经验,很快便赢得了学院内斯大林支持者的心,并组成了自己的团队。赫鲁晓夫的成功不仅令他的同学们感到惊讶,更因他为斯大林效忠的表现,得到了斯大林妻子阿利卢耶娃的注意。最终,这一切都传到了斯大林耳中,为赫鲁晓夫带来了晋升的机会。
斯大林掌权后,赫鲁晓夫迎来了政治生涯的高峰。他成为了莫斯科区党委书记,并且在斯大林的信任下迅速上升。但赫鲁晓夫与斯大林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。1934年,随着斯大林发动大清洗,赫鲁晓夫的内心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。大清洗不仅让赫鲁晓夫看到斯大林的无情,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党内的安全并不牢靠。
赫鲁晓夫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,尽管他依然是斯大林的忠实支持者,但他开始在背后感到害怕。大清洗中,赫鲁晓夫亲眼目睹了斯大林如何利用恐怖手段来清除政治对手。赫鲁晓夫明白,斯大林的暴力政策不仅威胁到了党的安全,也让他对权力有了更加复杂的认识。
赫鲁晓夫的转变也许正是在大清洗的阴影下酝酿的。此时,斯大林为了加速工业化,不惜采取极为严苛的手段,集中农民力量进行农业集体化,结果导致了乌克兰的大饥荒。1932年,乌克兰爆发了大饥荒,死亡人数超过700万人。这一惨状令国内外对斯大林的政策产生了强烈反感。而赫鲁晓夫在那时,仍在为斯大林的政策辩护,尽管他内心深处对这些极端手段感到不安。
然而,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,斯大林决定进行彻底的大清洗。赫鲁晓夫意识到,斯大林的权力早已凌驾于一切之上,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。在这种压迫下,赫鲁晓夫为了自保,选择了屈服,成为了清洗的帮凶之一。正因为如此,赫鲁晓夫的心态变得复杂而矛盾。
随着斯大林的去世,赫鲁晓夫终于摆脱了昔日的压迫,他开始迅速脱离斯大林的阴影,开始为自己开辟新的政治道路。而这份在苏共二十大上公开的“秘密报告”,则成了他对斯大林遗产进行彻底否定的标志。这个报告并非仅仅是一次政治声明,更是一场个人情感的大爆发,赫鲁晓夫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斯大林,以此掩盖自己曾经的软弱。
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并非出于深思熟虑的政治考虑,而是情绪化的反应。这份报告充满了私人情感和政治冲突的积怨,甚至可以说,它反映了整个苏共中央高层的情感爆发。这份文件的发布,引起了巨大震动,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,赫鲁晓夫的指责给斯大林带来了巨大的污点。
正如毛泽东所言,赫鲁晓夫的行为不仅使苏联陷入了混乱,也让全世界对苏联的领导层产生了深刻质疑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